风雨中悠然

关于《伪装者》的一些无聊的考证(七)

#伪装者#

写在前面:

好吧我承认,这些考证和《伪装者》的关系越来越远了,介意者请绕道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在第一回里介绍了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,这里就再谈一谈这个话题吧。

上海最早的市府大楼位于枫林桥畔的交通路48号,1927年,由于市政府设立于此,所以交通路改名市政府路(今平江路48号,为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)。

后南京国民政府为建造新上海市、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,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“大上海计划”,聘请董大酉(1899~1973,浙江杭州人。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,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)为顾问,主持规划设计。

该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,以五角场为中心形成蜘蛛网样的干支道路系统,用三条马路:黄兴路、其美路(今四平路)和翔殷西路(今邯郸路)分别接通杨浦、虹口和闸北,用两条马路:翔殷路、淞沪路通向“大上海”腹地,构成既相分割又互为联系的街区。

计划修筑干道二十条,形成全市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。按照计划,当时总共将构筑11条“中”字打头的马路,10条“华”字马路,5 条“民”字马路,10条“国”字马路,9条“上”字马路,13条“海”字马路,15条“市”字马路,12条“政”字马路和8条“府”字马路,组合起来正是 “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”9个字,按孙中山先生思想中的“三民五权”、“世界大同”进行分区。分区道路分别命名为三民路(解放后更名为三门路)、五权路(解放后更名五星路,因与吴兴路谐音又更名为民星路)、世界路、大同路(未辟筑)。

道路命名规则为:

一、东北分区(世界路以东、五权路以北)纵向道路以“中”字头命名,如中原路;横向道路以“上”字头命名,如上达路(今已废);

二、东南分区(大同路以东、五权路以南)纵向道路以“华”字头命名,如华山路(今已圈入第二军医大学);横向道路以“海”字头命名,如海通路(今已圈入第二军医大学);

三、西北分区(世界路以西、三民路以北)纵向道路以“民”字头命名,如民庆路;横向道路以“市”字头命名,如市光路;

四、西南分区(大同路以西、三民路以南)纵向道路以“国”字头命名,如国定路;横向道路以“政”字头命名,如政肃路;

五、中央分区(市府大厦周边)全部以“府”字头加方位命名,如府东外路(今长海路)。

以下,上图为“大上海计划”规划图,下图为对照今天五角场地区地图的大上海计划道路、建筑遗迹分布图(原图大小为4000*2574,有需要大图者请移步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kUBT3Sz


 

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,除大部分道路系统外,以上海市政府大楼(今上海体育学院大礼堂)为中心,完成了上海博物馆(今长海医院影像楼)、上海图书馆(建国后一度为同济中学图书馆,今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)、上海市体育场(今江湾体育场)、上海市立医院(今长海医院21号楼)、国立音专(今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)、上海市广播电台及材料研究所、中国航空协会飞机楼(今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)等主要建筑。

 


 


 




 
 


 

1932年“一·二八事变”爆发,工程被迫中止,以后工程时进时停。1937年“八·一三事变”爆发后,全部停工。不过日军对此计划“情有独钟”,制定了新的上海大都市计划添加亲日规划(可从道路名的改变中看出,最初打算按日本人的习惯将“路”称为“通”,后以协作、共存、共荣等词命名道路)。


 
 
  
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已无财力重新启动“大上海计划”,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,而将上海市政府设在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(今汉口路193~223号),“大上海计划”由此基本作废。

 

**. 关于上海市政府大楼所在地的变化,基本上有以下几个阶段:

1915年—1927年7月,原称上海县署,1927年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后成为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办公地,位于今蓬莱路171号(现为黄浦区看守所);

1927年7月—1933年10月,位于市政府路(今平江路48号);

1933年10月—1945年,位于今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;

1945年—1955年,位于今汉口路193~223号(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)

1955年—1995年6月,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(原汇丰银行大楼,今浦发银行大楼)

1995年7月1日—今,位于人民广场(人民大道200号)。

评论(1)

热度(15)